七夕节的历史非常久远,湖北出土的战国时代秦简《日书》中就有“戊申、己酉,牵牛以取(娶)织女,不果,三弃。”的记载。书中将牛郎织女的悲剧日列为婚嫁禁忌日。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,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广为流传。
后来随着时间的流转,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逐渐丰富起来。私自下凡的织女、偷看织女洗澡的牛郎、狠心的王母娘娘、被牛郎杀了的老黄牛……再加上牛郎披上牛皮就能飞,却飞不过一条银河,最后还得靠着喜鹊(其实喜鹊晚上不飞)在晚上搭鹊桥才能见面等的奇诡设定,莫名的让七夕节散发出一种不那么“浪漫”的味道……
古代婚姻观多是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,少女们不用外出工作找对象,在家里等着别人提亲就可以了。那时也没有父母催婚的说法,赵员外的儿子自然去王员外家提亲,村东李铁匠的姑娘自幼便和村西孙木匠的儿子定了娃娃亲。想想他们的命运真是太悲惨了……
那时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并不是如何做选择而是如何懂规矩,所以在七夕节的传说中,犯了天条(规矩)的牛郎织女注定要受惩罚,没有父母允许的婚姻注定没法长久。可以说七夕节的传说,对古代人们塑造婚姻观爱情观,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这种用故事塑造世界观的方式并不是我们独有。比如《安徒生童话》里,公主总是等着王子去营救,城堡外的森林总是充满着危险,后妈总是心狠歹毒……
所以,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,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年轻人需要去思考的问题。牛郎织女的结局虽然凄惨,但除了“天条”的禁锢与“王母”的压迫外,二人对自由恋爱的那缕向往与追求,同样被隐藏在故事深处,从先秦时代偷偷流传了下来。
今晚便是七夕之夜,愿每对有情人都终成眷属,每对眷属都圆满幸福。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,七夕的月亮其实只有半轮,但就像海报中画的那样,当两个人的“半轮”月亮相遇时,便能在各自心中映出一轮圆月。祝大家七夕快乐!